升旺来菌类资讯网
首页 > 菌类文化 > 儋州大成镇探索林菌共生发展新模式 小木耳创造大市场

儋州大成镇探索林菌共生发展新模式 小木耳创造大市场

南海网3月4日消息(记者 梁振文 通讯员 谢丽岑)连日来,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委会的木耳迎来了采摘季。在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木耳基地大棚里,成排的竹架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菌袋,木耳长势非常好,迎来了丰收,工人们也在忙碌地采摘、装袋、搬运,随后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加工。 2021年,大成镇有着12万亩橡胶林的天然资源优势,为深入挖掘农村土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该镇率先引入了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推赛村委会,种植木耳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该市大成镇深入推进“垦地融合”模式,在政府、企业和海胶集团三方联动下,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木耳基地成功实现了从零起点到规模化生产的华丽转变。 据了解,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进驻后,依托橡胶林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种植了上千亩木耳。在木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后,该公司还积极引领和带动农户从传统割胶模式向“林菌共生”混农经济模式转变,帮助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发家致富。在这种发展模式和创新的经营模式的刺激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为农户开辟了全新的收入来源,拓宽收入渠道。许多农户纷纷感慨:“我们经常来这里采收木耳,一天能赚120元呢。离家近,待遇也好。”“以前收入主要靠割胶,由于胶价低迷,收入微薄。现在农闲时来这里帮忙,干活轻松,收入多了不少。”由于木耳种植简单易行、产量高、周期短,在基地干活的农户们收入稳定且有保障。 目前,该基地区域内配备了先进的车间、蒸汽杀菌房和成品库房,形成了一条集分拣、晾晒、烘干、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流水生产线,成功推动了一产向二产的转型发展、优化升级。走进厂房,一袋袋木耳整齐排列,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称重、挑选和打包作业。这条高效的生产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显著提高了大成镇林业农产品的附加值。 “我们的工厂年产量高达600余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产品还远销日本等地,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海南闽林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明伟介绍。 该公司不仅在规模化生产上取得了成功,还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公司在基地内建立了农科中心实验室,聘请高校科研团队,致力于优质菌种的研发和产能的提升。实验室设有食品检验室、生物培养室、植物组培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科研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通过深化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预计3年后,木耳种植面积将扩大至1万亩,产量和产值将实现大幅提升。此外还将致力于研发更多元化的木耳商品,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这些商品不仅涵盖食品领域,还将拓展至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真正做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标签:

猜你喜欢

菌类文化 酬酢宴饮尚时鲜...
核心提示:菇菌作为一种鲜美食品并被广大市民阶层所接受是在明代。明代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涌现出一批“骈肩辐辏”的名都大邑。——湖北森源集团 菇菌作为一种鲜...
菌类文化 通江第一朵银耳
清道光年间,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西安金田村起义后,石达开衰精锐部队进入四川,雾露溪畔的农民举旗响应。通江知县姜凤仪派兵,将农民起义队伍困死在&ld...
菌类文化 这里的黑木耳早...
房县位于神农架和武当山之间,是中国著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驰名中外的“木耳之乡”。房县黑木耳早在唐代就成为钦点贡品。从唐朝开始,房县人民一直有生产、食用黑木...
菌类文化 这里的香菇历史...
“庆元香菇”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香菇之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即菇神吴三公(真名吴煜)所在的朝代。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

强力推荐